9月19日,金沙酒业第五届高粱节举办。政府领导、行业大咖、专家学者、经销商代表、媒体嘉宾等汇聚一堂,通过“庆丰收”“鉴封藏”“回厂游”“科学价值论坛”“摘要?上宴” 等主题环节,共赴一场融合自然风土、人文匠心与品牌战略的沉浸式盛宴。
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会长秦书尧应邀出席活动,阐释“天人共酿”的醇柔酱香品质密码与赤水河上游产区科学价值。
中共金沙县委副书记、县人民政府县长张铭,金沙县政府党组成员、经开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、副主任颜松,金沙县酒业协会会长李文俊,华润啤酒(控股)有限公司副总裁、华润酒业总经理魏强,华润啤酒(控股)有限公司副总裁、金沙酒业董事长范世凯,金沙酒业党委书记、总经理李濮等来自行业协会、地方政府、华润集团及旗下各单位、金沙酒业的领导代表,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首席专家、中轻检验认证公司副总经理王德良,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教授吴天祥,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百平,河海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深循环研究中心主任陈建生,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杜海等行业专家出席活动。
秦书尧在金沙高粱节的致辞中表示,金沙的红缨子糯高粱,是北纬27°赤水河上游的“生态馈赠”。高粱红了,既是对“敬物惜材”传统的当代赓续,也是对白酒产业“源头筑基品质”核心逻辑的庄严致敬:敬粮,便是敬产区之魂、品质之本、传承之脉。
他指出,产业调整并非“寒冬”,而是“价值筛选”的契机,那些锚定产区、坚守品质的企业,终将穿越周期。当前白酒行业正呈现三大关键升级,而金沙的实践恰是最佳注脚:一是产区竞争从“地理标识认知”迈向“标准体系竞争”,金沙酒业正将金沙产区的地理禀赋转化为“可量化、可追溯、可验证”的科学标准体系,为品质表达提供了价值新维度,为行业提供了产区价值升级的样本;二是产业链价值从“终端驱动”转向“源头赋能”,金沙酒业通过建设“酒企+龙头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,从源头保证原粮品质,让“上游品质”成为白酒产业“源头价值重构”的代表;三是文化赋能从“符号传播”升级为“体验共创”,金沙酒业持续打造的“金沙红了”IP,让“上游品质”可感知、可共鸣,成为链接消费者的新引擎,为行业“从卖产品到卖生活方式”的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。
在赤水河上游金沙县产区科学价值论坛上,《赤水河上游金沙县产区科学考察报告》正式发布。该报告结合了地理、生物工程、大气科学、酿酒工程等领域权威专家的考察分析,不仅通过水源同位素分析、微生态群落图谱等硬核数据,明确了金沙县产区在酱酒格局中的战略地位,更为地方政府产业政策制定、酒企品牌建设与产品创新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秦书尧在主旨发言中指出,从产业层面看,随着本轮调整的探底、回暖,以科学为核心,再造白酒价值表达和公众形象,是满足新需求、激发新消费的长远大计。白酒行业要通过科学建设,塑造科学、文明、领先的公众形象,与新生代消费者建立良好的沟通、信任关系,增强消费信心,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。
秦书尧强调,产区的“本质”,在于生态、地理、原料等自然禀赋对好酒品质的唯一性、排他性塑造,产区竞争的核心也在于此,谁能把生态、地理、原料与品质之间的关系研究得更深刻,表达得更扎实,谁就更有机会在竞争中胜出。产区竞争关键之一,就是产区科研工作的推进。《赤水河上游金沙县产区科学考察报告》的发布标志着金沙产区的科研工作向前迈出重要一步。期待金沙产区以科学为引领,不断建立扩大竞争优势,提升产区价值含金量,树立产区科学发展的优秀榜样。
秦书尧表示,从企业层面看,科学已不再是一个孤立环节,而是成为重要战略,全面贯彻到企业的生产、经营和管理当中,以科学为核心的企业发展建设,是穿越周期,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保障。一方面要以科学为主线,全面优化生产方式、提升工艺水平,加强生态环境研究保护、酿酒原料优化选育、微生物与发酵机理研究把控、酒体风味成分解析及智能化酿造应用。同时全面升级组织系统,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配置和人才培育,并深化与院校机构合作,建立更深入的联合科研机制。